2019年3月21日,衛健委召開主題為“信息化質控和智慧醫院建設”的新聞發布會。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就信息化建設現狀、智慧醫院建設要求等備受關注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
醫院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后的四項工作
醫療機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探索推進電子化、信息化的工作流程,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醫療相融合,醫院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衛生健康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互聯網+”的重要決策部署,重點開展了四項工作。
一是以電子病歷為核心推動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全面評估醫療機構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指導醫療機構科學、合理、有序的發展電子病歷系統。統一病案首頁的書寫規范、疾病分類編碼、手術操作編碼、醫學名詞術語,編譯并印發了《國際疾病分類與代碼系統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中文版》,努力實現臨床數據規范化管理的“四統一”。
二是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實施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運用信息化手段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過程當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推動互聯網診療服務、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服務、“互聯網+藥學服務”、“互聯網+護理服務”健康快速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強智慧醫院建設,出臺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推動醫院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提升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是應用信息化手段加強醫療管理。我委建設了全國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注冊系統、醫院質量監測系統(HQMS)、血液管理信息系統、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平臺等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高了醫療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通過近年來的不斷探索和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一是流程更便捷,二是服務更高效,三是管理更精細。目前,很多醫院通過建立綜合運營管理系統、醫療廢棄物管理系統、智能被服管理系統、智能設備監控系統、智能能源管控系統等,實現了工作流程的閉環管理,相當于配備“智慧管家”,提高了醫院管理的科學水平。
回顧醫院信息化發展歷程,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一些大型醫療機構開始探索推進電子化的工作流程,開發了“單機版”醫院信息系統。隨后,電子病歷逐漸應用于臨床,實現患者信息的采集、存儲、處理以及醫務人員開立和執行醫囑的信息化。90年代中后期,中日友好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醫院建立了遠程會診中心,進一步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于日常醫療服務。近10年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醫療相融合,醫院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2009年美國醫療健康論壇上,出現智慧醫院這一概念,提出建設智慧醫院的目標是將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醫院各個科室和部門。
我國醫療服務發展正處在從“信息化”向“智慧化”過渡的關鍵階段,為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優化區域間醫療資源配置,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下一步,我委將繼續推動衛生健康領域信息化發展,加強相關政策研究,挖掘、宣傳先進做法和典型經驗,在建國70周年之際,努力將信息化和智慧醫院建設打造成為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 ◆
智慧醫院2019年全國工作重點
“智慧醫院”這個概念在全球提出來大概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這個概念提出以來,全球從各個醫院都進行了不同探索,把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包括現在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都用在醫療服務的各個領域。我們在這個方面進行的探索跟全球基本上是同步的。
我們今年印發了《關于醫院智慧服務分級的評估標準》。今年的重點首先是明確什么是智慧醫院,智慧醫院的定義和內涵。這十年來大家在探索過程中,各自的側重點和方向不一樣。所以首先大家要統一認識,到底什么叫智慧醫院,是不是只有用了這些可穿戴的設備就是智慧醫院了,用了互聯網技術、開展了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就是智慧醫院了,我們現在圈定的智慧醫院的范圍主要包括三大領域:
個領域,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的建設,這項工作我們是在2010年開始就已經在全國開始推進,國際上通行的一個做法也是以電子病歷為核心進行一個分級,通過這種分級來引導,僅僅是一個計算機錄入病歷還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病歷,另外醫生錄入的電子病歷和影像、檢驗等其他的系統有沒有互聯互通。所以概括起來叫智慧醫療,給醫務人員來用的、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系統建設。
第二個領域,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這項工作,尤其是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來,在醫院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比如手機支付,預約掛號、預約診療、信息提醒,包括衍生出來的一些服務,比如停車信息的推送、提示,這些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讓患者感受更方便和快捷。
第三個領域,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最早醫院管理的系統就是HIS系統,現在面向醫院管理的系統也很多,有財務的、結算的,還有物資管理的,比如醫院里面大量的藥品、耗材、檢驗試劑的管理,還有產生的醫療廢物,以及醫院里面患者穿的衣服、醫務人員穿的白大衣,還有患者用的被子、枕頭、枕套、床單,這些物資的管理,包括醫院后勤的水電氣。醫院精細化管理很重要的一條是精細化的成本核算,用于這些醫院內部后勤的管理,每一個醫院用他的手機,在他辦公室的電腦就可以看到全院整個運轉的效果,包括OA的辦公系統。這一大領域就是用于醫院的精細化的信息化管理。
2019年要做的一件事情,對醫院智慧服務要進行分級管理。電子病歷是0-8級,智慧服務是0-5級,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高投入的領域,設計理念不一樣,投入產出比是有著巨大差異的,所以分級管理要發揮它的指揮棒的作用,讓醫院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真正發揮到更大的效益,把醫院各個智慧的部分都能夠互聯互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我們今年的一個重點,明確內涵,分級管理,引導智慧醫院的建設。
另外,在醫院以外,今年要在一百個城市開展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我們也要把這一套智慧的“互聯網+”的手段,引用到醫聯體當中來。我們要在一百個城市醫療集團試點,在醫聯體內醫療集團內部建立信息化為支撐的遠程醫療系統、遠程會診系統、遠程教育系統、雙向轉診系統,并且真正意義的能夠探索實現患者從基層醫療機構到上級醫院就診,他的信息能夠互聯、互通、共享,讓醫聯體能夠為患者提供連續一體化的診療服務,這是我們今年的一個工作重點。
◆◆ ◆
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現狀
信息化的發展首先是從城市的醫院開始起步發展起來的,發展比較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化近幾年加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一些發達省份,縣醫院的信息化水平非常高,甚至有一些縣醫院信息化的程度比城市的三級醫院的信息化還要好。比如山東、浙江、江蘇,安徽等,電子病歷的分級水平也很高。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來講,信息的互聯互通雖然發展要比城市醫院起步晚,但是這也是一個優勢。信息化的建設更好是從一張白紙來做起。
在基層的信息化建設過程當中,我們現在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首先將每一個居民的電子健康卡的一些信息系統建設起來。另外現在基層也在做遠程醫療試點,基層醫療機構網絡條件都具備了,配一些遠程醫療的必要設備,比如數字化的檢查檢驗設備,跟上級醫院之間建立遠程的信息化聯系,幫助基層提升診療服務能力。
此外,像人工智能這樣的新技術是可以給基層使用的。比如天壇醫院用到的BioMind,還有很多輔助醫生的診療決策支持系統,有一些可以給基層的醫生來用,助力醫生。
所以說在基層的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對于基層來講也是一個優勢,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投入,配備必要的設備設施,特別是在去年國務院“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文件當中,專門提到了發展遠程醫療,就是要把信息化延伸和覆蓋到基層,加強相應的網絡通訊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設備的配備,以及服務的提供。